手脚冰凉是体虚?冻手冻脚的各种解决方案

搁浅2022-09-07  154

冬末春初,乍暖还寒时候,你是否也会手脚冰凉?

有很多人说这是因为体虚,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1.天太冷

一般来说,手脚冰凉可以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就是……真的太冷了。

比如你可以问问身边的人“冻手不”,大家纷纷回答“冻手、冻手”。那你就不用担心是身体出问题了。

以上对话不推荐在运钞车旁进行。

2.体虚

第二类就是真的身体虚。

别人气血充盛,足以温煦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而有的人体虚,手脚是末端,容易失温。

这种情况要治疗一下了。

一般需根据虚的地方不同,来分好几种不同治疗方法。

比较常见的有气血虚、血虚寒凝、脾肾阳虚等情况。

气血一能温煦身体,二也是连接全身的介质,所以一旦气血虚了,手脚这些身体的末端自然会冷。

这很好理解。

血虚寒凝,则是非常常见的一类情况,往往病人本体血虚,又由于受凉、饮冷等,造成寒邪凝结于经脉之间,很容易形成手脚冰凉。

一受凉就痛经的女性,往往是这种情况。

脾肾阳虚,全身容易冷的原因是,脾肾是一身之根本,地位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大树的根基。

一般脾肾阳虚时,艾灸有较好的效果。

取穴一般可选关元、气冲、足三里、涌泉等穴位。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 脐下4横指处) 为任脉与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

冲穴(在腹股沟稍上方, 脐中下5个食指中间指节长度, 距前正中线3横指) 属于胃经穴。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 膝盖下4横指,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 是胃经要穴。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 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属于肾经穴

当然,以上不是今天的重点。

因为绝大多数人一见到手脚冷,第一反应就是“体虚”。

然而现在最常见的,却是“阳气充足的手脚冰凉”。

是的,你没听错,有的人其实一点都不虚,但是却手脚冰凉。

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类。

3.肝郁

对于不懂中医的人,这里首先要引出一个概念“肝”。

中医的肝不是指右上腹部的那个肝(liver),而是指调整身体气、血、水液甚至情绪的系统。

千万不要把两个“肝”混淆,它们其实是同名而异物。

然而肝有一个常见问题:它虽然调畅情绪,但情绪会反作用于肝。

焦虑、紧张或压力山大,会让肝陷入“郁结”的状态。

有的人一上考场或者当众发言,就紧张得自己手脚发凉,面目苍白,直冒冷汗。

有这种经验的人不少吧~

这就是紧张导致肝郁肝郁导致气血淤塞气血不能流通到手脚、面目导致手脚发冷、面部苍白

这种情况就像是明明水库中有水却就是送不到那些偏远的缺水山村中去,也就是说体内阳气足够,却因气机不畅不能将阳气散布至四肢末端,从而导致四肢厥冷。

肝郁气滞导致的四肢厥冷非常好判断。

这样的患者只是手脚冰凉,但身体并不觉得冷,甚至在手脚冰凉的同时,脸还是热乎乎的、发红。有可能喜欢用冰凉的手去触碰脸给脸降温。

此时,不能再用一些温补的药物,而是应该疏肝理气,使全身气机畅达,像“逍遥丸”或是用薄荷泡茶,以解除肝郁,阳气运行畅通无阻,四肢自然也就温暖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有的人因肝郁而冷,但因不解其意,误用了很多补品,这些补品反而加重郁结,形成恶性循环。

我更喜欢的是汉代名方“四逆散”,四味药环环相扣调节气机。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实热的手足冷,古代称之为“热厥”。

手足虽冷,有时或温,手足心必暖,脉虽沉伏,按之则滑,其证或畏热,或渴欲饮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此名热厥。

《卫生宝鉴·厥逆》

古人记载了这么一种其他的手足冷:病人怕热、口渴、烦躁、小便黄大便秘结。

一句话总结就是,全身都是实热证,但手足却神奇的发冷。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个人认为比较好的一种理解是,内热炽盛,阳气上冲,不能沉降而导致四肢厥冷。

就像热气球里被加热的空气一样,一路扶摇直上,自然不会供应到四肢了。

这种四肢冷在临床实践中它也是特点明显,较好辨别的。

实热的四肢冷一般下肢尤甚,还会伴有怕热、口渴、烦躁、小便黄大便干硬一系列的症状。

对于这类病证的治疗,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疗效甚佳的白虎汤。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

白虎汤是一剂清热药,却能治疗手脚冷,中医是不是很有趣。

所以你看,即使是看起来很普通的手脚发冷,里面的道道就那么多,各位千万不要乱吃药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yixueshe.com/read-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