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初伏;
第四个庚日入中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入末伏;
有的年份三伏天有三十天,有的年份有四十天
三伏天酷暑当头,人应该在家潜伏起来,这也是“伏”字的涵义之一。

顺利度过“三伏”,也是有方法的:
◐ 清暑法 ◑
夏季容易中暑,但阴暑和阳暑的症状和治疗是不同的。
炎炎夏日,中午应该尽量减少外出,以免受暑。
若长期在烈日之下劳作而受暑,出现头晕、汗多、咳嗽、发热等证,则为阳暑。
可用荷叶、西瓜翠衣等清暑。
西瓜翠衣就成熟西瓜的绿色外皮。

具体做法是:将吃剩下的西瓜皮拿来,削掉里面的白色部分,刮掉最表面的一层薄皮,剩下一层薄薄的青色瓜皮,就是西瓜翠衣了,也简称“瓜翠”。
使用方法:可以油炒,可以凉拌,可以煮水代茶饮,用量多少不限。
瓜翠性凉,有通透性,能及时将人体感受的暑邪清理出去。
荷叶也是解暑的佳品,荷梗、荷叶、荷花瓣都可以用。
一般来说:
荷叶可以清暑散热;梗通上下,荷梗在解暑的同时还能通畅脾胃;而荷花瓣,不仅能解暑,还能疏肝解郁,令人神清气爽,心情愉快。

荷叶与荷花最好用鲜品,煮水代茶饮。
如果与瓜翠同时煮水,效果更佳。
在室内不可过于贪凉,若长期在空调、风扇之下,受凉过度,可以导致阴暑。
症状是:头痛、怕冷、肢节疼痛、心烦,肌肤发热、恶寒,食欲不振,可以用藿香正气水,服完后略微出汗,即可退热。
服用藿香正气水等解表药,切记不要吹风。
藿香正气水虽然好用,但小朋友们可能会觉得味道太冲,这时候也不用非勉强孩子喝下去。
可以用不含酒精的藿香正气水洗澡,每次1-2瓶,兑入洗澡水中即可。

藿香正气水解表和中,性质平和,用途很广,居家不可不备。
◐ 芳香避秽法 ◑
家中的垃圾桶要天天倒。行走坐卧,远离垃圾桶、下水道等秽浊之处。否则,恶浊之气容易从口鼻而入。
佩戴暑季专用的香囊,芳香化浊。或在身上、衣服上涂少许风油精、清凉油等。亦可在案头燃香,醒神清心。
如此这般,我们的四周自是芳香萦绕。香气就是正气,有了正气护身,当然能防治瘟疫之气的感染。

清凉油或熏香的正气,会通过鼻子和其他通道吸进我们的体内。体内的浊气、邪气、病气也会被香气化掉。芳香醒脾,增强脾胃的功能。
所以,食欲不振的人,不严重的话,稍稍抹一点清凉油或风油精,会觉得口中生津,食欲增强。
◐ 健脾利湿法 ◑
三伏天阳气在表,腹中虚寒,容易导致脾失健运,使人食欲不振。湿气还很重,头脑昏蒙,四肢乏力。
防治方法,首先就是饮食不要贪凉。尽量不要吃冰棍、冰激凌,不要喝冰镇汽水或矿泉水。
饮食中尽量放一些生姜,以温脾散寒,芳香健脾。
遇有过食生冷导致的食欲不振、腹中虚寒时,可饮淡姜汤散寒。
湿气较重,可服六一散。
六一散是6份滑石和1份甘草磨成的细粉。
河图洛书上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古训。 六一散滑石和甘草6:1的用量还暗合了天地的这一规律。 《黄帝内经》说,中医需要“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六一散的背后,正是有这么多深邃的哲理,才于平淡中见神奇,千百年来,给懂得利用它的人们带来健康舒爽的夏季。
能清暑利湿,夏季常用,暑湿在里可以用。
暑湿在表则多有痱子之类,也可以涂上六一散,做痱子粉用。
◐ 养心气法 ◑
尽量午睡,以养心气。如果没有条件午休,那么闭目养神,或者站个桩也是可以的。
三伏天,要尽量减少性生活,最好做到禁止性生活,以养肾固本。
多闻花香,如荷花、金银花等,幽香开窍。既能怡情,又能醒神化浊。
如果汗出过多,劳神过度,造成心气不足,出现怕热、心烦、昏沉、憋闷等现象,可用生脉饮。
生脉饮是唐朝药王孙思邈所创,其成分是人参、麦冬、五味子。味道酸甜可口,一般人都能接受。
养心气首先要养气,所以用人参大补肺气,心肺同补;
因为暑邪伤津,所以用麦冬,麦冬甘寒,既清暑又生津;
五味子味酸能收敛阴液,可以使汗出适度,同时又可以化痰除湿。
生脉饮药店中有成药,最好选用西洋参方的。